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校史沿革 >> 校训

校训

两江师范学堂校训:“嚼得菜根,做得大事”

李瑞清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(即校长)期间,以“嚼得菜根,做得大事”为校训,倡导独立思考、崇实务本的学风、“俭朴、勤奋、诚笃”的校风。


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训:“诚”

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训只用一个“诚”字。南高之所以以“诚”为训,以诚为本,是因为校长江谦认为,诚涵知、仁、勇,诚育德、智、体。南高要求全体师生均须以诚植身,以诚修业,以诚健体,以诚处世,以诚待人。


二十年代国立东南大学的校风和校训

东大源出南高师,且同时并存达三年,两者同一校园,同一校长,原班教师。教育思想一以贯之,学风校风,一脉相承。在南高师江谦校长以诚为训、三育并重的基础上,郭秉文、刘伯明等一班教授,主张弘扬民族优良传统,吸收西方优秀科学文化,民主治校,学术自由,三育并举,逐渐形成了“民族的、民主的、科学的”精神和“诚朴、勤奋、求实”的校风。这种精神和校风在南高后期得到大力提倡,又在东大时期得到践行、充实和发展。

郭秉文主张教育救国、科学救国,勉励师生为国分忧,为国尽力,使自己“具有国士的志节和风度,以国家为己任。”郭秉文任校时东大的校训是“止于至善”。“止于至善”源出《礼记·大学》: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新民,在止于至善”。把“止于至善”作为校训,意在鼓励师生孜孜不倦、奋力以求,不断提高人生境界和学术境界,勇往直前,永不自满。


中央大学学风:诚、朴、雄、伟

罗家伦任中大校长时,提出必须树立“诚、朴、雄、伟”的学风。他认为:高尚的理想,认定的目标,伟大的使命,只有养成新的学风才能达到。罗家伦认为新学风的养成,须从“矫正时弊”入手,破而后立。所以,他为中央大学提出“诚、朴、雄、伟”四个字的新学风。这四个字要求师生为人、为学要以诚为本,诚心正意,朴实无华;要志存高远,胸怀宽广,以大雄无畏、不惧困难、坚毅自强、敢于争先的气概和崇高的责任感、使命感,超越自我、勤奋求学、身体力行,在实践中展现自己的知识和品格。

“诚”,即对学问要有诚意,不把学问当作升官发财的途径和取得文凭的工具;对于“使命”,更要有诚意,要向着认定的目标义无反顾地走去。

“朴”,是质朴和朴实的意思。不以学问当门面、作装饰,不能尚纤巧、重浮华,让青春光阴耗费在时髦的小册子、短文章上面,而要埋头用功,不计名利,崇实而用笨功,树立厚朴的学术风气。

“雄”,是“大雄无畏”的雄。为纠正中华民族自宋朝南渡以来的柔弱萎靡之风。要扭转一切纤细文弱的颓风,就必须从“善养吾浩然之气”入手,以“大雄无畏”相尚,男子要有丈夫气,女子亦须无病态。

“伟”,是伟大崇高的意思。要集中精力、放开眼界,从整个民族文化的命运着眼,努力做出几件大事业来,切不可偏狭小巧,存门户之见,亦不能固步自封,怡然自满。


江苏大学校训:博学 求是 明德

博学—广博精深;求是—实事求是;明德—明懂道德,这是做人之本,更是为师之本。

博学——这是对知识追求的强烈愿望,也是对每个人自身发展和完善的客观要求。早在两千多年前,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对学习给予了高度重视。他认为,君子应“博学于文,约之以礼”。“玉不琢,不成器,人不学,不知道。”“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知不足,然后能自反也;知困,然后能自强也。” 因此,每个师生员工都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,广泛涉猎,使自己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渊博的学识。

求是——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阶段。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知识,求得创新。毛泽东同志在《改造我们的学习》一文中指出,“‘是’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,即规律性,‘求’就是我们去研究。”要从“实际情况出发,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,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,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。”要使学习取得实效,就必须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,紧密联系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,紧密联系个人工作的实际,进行思考,弄清楚影响事物发展的多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客观规律。这样才能有所发现、有所发明、有所创造,增强正确观察、分析、处理问题和辨别是非的能力。

明德——这是学习的升华。四书五经中的《大学》开宗明义便是"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新民,在止于至善"。寥寥数语,充分反映了学习的本质和深刻的内涵。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正心、修身,为了齐家、治国,为了美好未来。要通过学习,树立科学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不断提高道德修养,与自然、与社会、与他人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,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完善自己。

博学是机遇之源,求是是为事之道,明德是做人之本。相信在校训的指引下,江苏大学一定会充满着蓬勃生机,向着更新的方向发展。


Copyright © 2024  江苏大学校史博物馆  版权所有  苏ICP备05071359

地址:江苏省镇江市学府路301号 邮编:212013